加载中...
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想
209
76
读书摘记
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想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钱穆作者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重点考察了一朝一代的政治得失,制度方面则侧重政府组织、财政税收、科举制度与国防兵制,这四个方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一个大国的根本,通过阅读,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利用的直白方式让读者通俗易懂的认识五个朝代的历史,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深厚底蕴。

作者分析了各朝代的皇帝和大臣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一个好的皇帝需要具备德、才、能三方面的素质,而大臣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各自的职责。此外,还探讨了各朝代的人事制度(政府组织),包括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以及这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一个合理且高效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制定和执行政策;财政税收是政府运转的基础,需要有合理的税制和财政管理体系;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关键,需要有一个公正、公平、有效的选拔机制;国防兵制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需要有强大的军队和合理的兵役制度。

既然在题目中写到得与失,在阅读时便带着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去寻找答案。

得到了什么

首先,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帝王都在做一件相同的事,就是加强皇权,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主要目的是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并且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和相权可以防止他们过于强大从而威胁到皇权统治。但是过度的专制封建有可能会导致国家走向腐败灭亡,就清朝来讲,满洲部族的皇帝独裁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最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清朝走向灭亡。

其次,科举制度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出了一批具有实才的人才,这话过于绝对,但是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在文学、政治理论等方面拥有极高的造诣,提升了政府的运作。另外科举考试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有助于社会温度,缓解社会阶层固化。避免因为人际关系,造成势力过于突出的因素。

失去了什么

步入封建制度以来,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减弱,使用权力为自己做一下事情的情况很多,使官僚腐败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科举选拔制度的不断革新,科举的方式逐渐变得苛刻,内容统一且存在偏科的问题。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社会贫富差距加深。

明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外界的科技交流中断,是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其他国家。

在作者所写的朝代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有关唐代和明代的内容。因为在此之前曾经阅读过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作者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怎样吃饭,怎样说话,让我对唐代充满了好奇心,经过阅读唐代的政治制度,可以感受到制度在一个国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但是,制度是解决一定时期而适应的,一定数量而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嗯增加,一定会出现某些问题。就例如在原文中,作者所写到的:“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也就是每一项制度,都不能一成不变,都需要不断的改进,适应实际才能达到持之以恒的目的。“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在唐代让我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科举制度的优化改变。通过丰富科举考试的科目,使考试内容不断的扩充,选出全面才能的官员,是科举制度不断的系统和完备。且不存在偏科的现象,文武双科均有选拔方式,从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盛唐时期中国的辉煌。

其次是明朝,真的是个很精彩的朝代。之前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可以感受到明朝的精彩之处。出过圣人王守仁,有天才政治家张居正、徐阶,有民族英雄于谦,有一手遮天的宦官魏忠贤,还有那么多吵吵闹闹了几百年的言官。发生过那么多次战争,边境一直不安定,日本时不时来骚扰,蒙古俘虏了皇帝、攻打北京,后金时不时来抢劫,那么多的民族英雄前赴后继戚继光、俞大猷,海军也曾经那么强大。有过那么多光辉的瞬间,修撰《永乐大典》,郑和六下西洋,亲征蒙古,开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在明朝诞生,有李时珍写下了《本草纲目》传世,有徐宏组著书《徐霞客游记》,可以说,现在保留的一些很完整的经典内容,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因此,我在阅读本书时,也带着好奇的态度去观察当时哪个朝代所发生的事情。

但是明朝也有很多的弊端,例如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当时那个朝代来讲,是限制了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封锁了国家对外贸易的权力,使明朝落后于其他国家。且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虽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使农民的负担加重。明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尤为严重,对朝堂的公正性有影响。社会动荡不安,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如靖难之役、大西国等,给国家带来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为显著代表。相较于唐宋较为自由的体裁,明代的八股文制度提供了较为客观统一的标准,但是同时也限制了考生的发挥范围。除此之外,明代还设立翰林院,只有依次通过府县考、省试以及会试者方能在再次学习三年并取得好成绩后入院。钱穆先生认为:“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的。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链接

推荐 20 篇〔文学频道

欢迎关注中国大学生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