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解析《回车驾言迈》
1159
50
诗词歌赋
解析《回车驾言迈》

来源:潍坊学院

《回车驾言迈》是一首通过描写“东风”、“百草”等意象表现时过境迁,来抒发生命脆弱、人生短暂的情感,劝诫人们应及时行乐,尽早建功立业,获取声明荣誉的说理诗。我对于这首诗的讲解主要分为三部分:背景分析、原文赏析、炼词炼句,其中炼词炼句将通过与主题相结合的形式来讲解。

关于相关背景,李善认为,“诗里的地名像宛、洛、上东门,都可以见出有一部分是东汉人作的”,但他在解读《明月皎夜光》时却发现在“玉衡指孟冬”这一句中作者把初秋的季节称为孟冬,因此应为西汉初年的作品,这就产生了争议。叶嘉莹认为:“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因此李善的“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猜想大致应为东汉时期。而在东汉时期,战乱频发,社会混乱,导致不少“游子”虽有建树但是少有成就,因此下层士子们都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渴望尽早建立功名,正如张庚在对《古诗十九首解》中说:“此因不得志于时而思立名于后也。”

QQ截图20220515181341.jpg

本诗可以划分为两层,前六句是第一层,主要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引车调转方向,驾着车子开始远行,“悠悠”二字写出道路的遥远,不知何时能到达,侧面烘托出作者对前路的渺茫之感,或许也表现出自己对前途的迷茫。“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一句运用多种意象,奠定了本诗的忧愁、凄凉的基调。“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表现出作者对景物荣枯更替、时过境迁的伤悲和对生命短暂、自己已老去的无奈。我们可以猜想,眼下的景物虽是带有希望的春风吹动着重生的野草,是春天中最具生机勃勃、最具活力的景象,但并没有给作者带来一个好心情,可以看出作者以乐景衬哀情,“何”与“摇”二字体现作者的沧桑之感,因此证明我们的猜想并不是全无道理的。“故物”越是美好,就越能表现出如今世事变幻无常的无力与悲凉。这里的“故物”不仅仅是指作者在路上所看到的景物,也可能是指人生路上的亲人,所交到的好友等。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所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境相反,却都表现出想要登上政治舞台,能够建功立的情感。

有人认为,“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本诗枢纽。但我认为“不速老”才是作者由景转情的标志。作者感慨昔日的旧物已经不是自己曾经看到的景物,怎么能不感叹“岁月催人老”呢?由一个“老”字,表现出作者虽年老体迈却壮志难酬的情感。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为下文写诗人真正感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道理,呼吁人们应及时行乐作铺垫。

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是抒情感慨。“盛衰各有时”与前文的“东风摇百草”相呼应,兴盛衰败如同“百草”一般飘忽不定,懊悔自己没有早早的抓住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此句的“盛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联系,当然,在此句中,主要还是突出作者的后悔与苦恼。本诗至此语言都比较简洁淳朴,描写直白。后句突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人的生命不如金石一般坚固,感叹生命的短暂,更突出了作者的忧愁。最后一句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对生命进行思考后

得出只有“荣名”才能作为真正的宝藏的真谛,直白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有才有志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追求名声是虚伪的、庸俗的,大家都将建功立业、实现抱负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而本诗直截了当的点明了作者渴望“荣名”的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更能表现出作者的真实,这也是本诗的最珍贵之处。古今注荣名有两种说法,一说荣名即美名,又一说则为荣禄和声名。而此时的作者到底是在追求“美名”还是“荣禄与声名”呢?

从两种说法的区别方面分析,美名即指美好的声誉,借用《战国策·东周策》中的话来说,即为“夫存危国,美名也”。荣禄与名声即指功名利禄。而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包括名声的同时也包括俸禄,即钱财。在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看到春意盎然的景象时感叹的是生命的衰老,因此作者感慨的是应尽早立身,而不是获取俸禄。在流沙河讲本诗中谈到:第一句“回车驾言迈”,让我们知道他是坐在马车上的,说明他是一个非富即贵的人。因为那个时候,马车不是普通人能坐的,要么是官员,要么是贵族,或者是大商人。因此本诗的作者并不缺少钱财,所以不必渴望尽早获取俸禄。再者,从东汉这一总的大背景来看,作者也早已将钱财看淡,注重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及时行乐,将美好的声明留存于世。因此,纵观上文,荣名解释为美名更为贴切。

在《回车驾言迈》这首诗中,诗人明确直白地表达出了生命短暂,应及时行乐,尽早建功立业、获取“荣名”的情感,引起后人的共鸣,这也是本诗的主题与精华之处。

我的讲解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链接

推荐 20 篇〔文学频道

欢迎关注中国大学生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