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蜀绘:闪耀的丝绸文化
蜀绘:闪耀的丝绸文化
525
63
文化看点
蜀绘:闪耀的丝绸文化

来源: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

蜀锦,蜀绣以其独特韵味成名日久,加之蜀绘方兴未艾,自成体系,此之谓四川丝绸工艺品之“三绝”。那么如果要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解释蜀绘,其本质便是在继承传统中国画工笔重淡彩的基础上,历经两代丝绸图案设计人员耗时30多年的探索实验创造出的极具巴蜀特征的新工艺。

提到蜀绘,则不得不提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的南充。1955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亚洲五国时就把南充绸厂生产的“方方锦”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作为全国著名的“四大”桑蚕基地之一 ,南充市有着如此辉煌的成就,更是在丝绸工艺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文革结束、经济复苏,丝绸成为当时四川的大宗出口商品,丝绸行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南充市真丝绸手绘工作者紧抓历史机遇,敢为人先,开创了较系统的手绘丝绸服饰的先河,绘制了一大批各类题材的实用丝绸服饰产品,从而带动了整个手绘丝绸产品的发展。

在蜀绘逐渐步入人们视野的过程中,李星武和刘成才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率先摆脱国内大部分丝绸厂“织绸就织绸,缫丝就缫丝”,印花、印染单独设厂的单一模式,在织花、印花设计人员同室的环境下在国内率先创造出用染化料绘制丝绸产品的新工艺,为整个丝绸手绘服饰的发展写下了光彩四溢的新篇章。同时,蜀绘也作为一类新兴的手绘丝绸工艺品,在业内打响了名气。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手绘丝绸服饰产品风靡全国,市场的旺销加上不蒸化固色的纺织纤维颜料的出现促成了一批具有国画技艺的美术工作人员加入了这一制作队伍,特别是各地来南充绸厂设计室进修的设计人员把这一工艺带到西南各地。这种国画小写意的手绘服饰产品在90年初期达到了市场销售的高峰。

20世纪90 年代初,南充市真丝绸手绘工作者敏锐地发现并引进了更为先进的隔离胶填色手绘法,这种隔离胶填色手绘产品拥有着其他工艺难以企及的优点:用这种隔离胶印线或画线正好符合中国画用线造型的特点,在有形的胶线内进行细致的花形刻画,能够令图案更加精美,同时色彩也可以做得更为细致。

经过从业人员十余年的努力,这种隔离胶填色手绘产品逐渐发展到服装、领带、围巾、装饰、画等各个大类,为手绘丝绸工艺品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隔离胶填色手绘也有其自身的不足:早期的隔离胶因其用化学稀释剂与塑胶配制导致其线条手感发硬。虽然其后配方有所改进,手感略好一些,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胶无法用毛笔画出流畅的线条,更不要说中国画用线的起顿笔变化了。对于描绘和线条的限制,导致这种方法制作的产品大失中国工笔画的神韵,更是绘制不出精巧的高档手绘丝绸服饰。

此时,李星武先生的弟子、蜀绘工艺传人高作庆大量吸收前人的经验,同时借鉴了秦汉帛画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创造了直接用笔沾上特殊配制的染化料在丝绸上勾线的方法,做工笔重彩的新工艺,并获得成功。其绘制的睡衣、睡袍、披肩经南充市丝绸进出口公司2003年3月参加“香港四川周”产品报样,在四川200多家服装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的真丝绸服装产品。

此后,以刘成才、高作庆、刘仕成为核心的“四川蜀绘丝绸研究所”与“南充丝绸科研所”经过长时间努力和实践对新工艺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线下彩”、“线上彩”等多种真丝手绘的成熟工艺。

这种手绘丝绸新工艺因其特殊的制作过程以及产品的原创性,一般艺人很难抄袭。产品作色在借鉴了汉代工笔重彩帛画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流行色的元素,根据花的形状运用素描关系进行作色,表现出的花鸟图案更加具有立体感,与其他印线填色的隔离胶手绘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工艺特征。成为继蜀锦、蜀绣之后新的工艺珍品。

(部分信息来源于高作庆:《当代西南地区丝绸手绘服饰的设计》,《丝绸》,2006 年第 11 期)

 

相关推荐链接

推荐 20 篇〔文化专栏

欢迎关注中国大学生网官方微信公众号